每到清明时节,人们祭奠亡灵、缅怀先烈,都会特别地提到“殡葬”,想到生与死的问题,谈及生命教育。
礼敬生命,止于至善。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人们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社会和生命。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更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殡葬教育延伸到生命教育可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死观。我们该如何去认识死亡、如何理性看待死亡,如何理解死之于生的价值和意义?连日来,本报采访部分专家、学者、殡葬从业者、市民直面这些问题。
殡仪:尊重生命,专业服务为生命做一个完美的告别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动殡葬生命教育普及化,充分利用殡葬设施场所,打破传统的束缚与禁忌,使其成为生命教育园地,推动殡葬事业朝着人文化、现代化、专业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提升人们从生到死的整体生命质量,消解死亡处理方式的工业化和技术化操作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让人们感受到殡葬行业的品质、温度和情怀。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市暂停全市各殡仪馆治丧守灵、遗体告别、骨灰祭祀等殡仪服务。
目前,尽管殡仪馆还不能开展上述服务,但很多市民对往年殡葬部门组织的生命教育活动记忆犹新。
家住玄武区锁三社区的吴菲(化名),参加了殡葬开放日活动,了解南京殡仪馆的工作流程。吴菲坦言,她对殡仪馆推出的守灵、“故人沐浴”等特色服务印象深刻。像“故人沐浴”服务过程真的很感动,父母为年幼的子女沐浴,子女长大后帮助年老后腿脚不便的父母洗澡,在长辈归去后用“沐浴”之礼略尽孝心,这更是一种人伦的回报。活在人世间,这样的悲伤抚慰弥足珍贵。
这仅仅是为逝去生命送行的一个爱的细节。
市殡葬管理处负责人说,从事殡葬工作不是简单的对遗体的处理,而应该努力体现往昔的个性,使个人特色与风格在丧事中表现出来,使亡者尊严得以体现,也让生者满意,“每个个体都是自由的,必须被尊重。比如有的高寿无疾而终,就希望后人能开心地料理其后事;有的因疾病受到一些生理上的折磨,死亡也许是最好的解脱,不希望至亲好友太伤心。”
以生命教育来尊重生命,更多市民认识到生死是自然规律,正逐渐向“重礼不重俗”转变,还原“礼”的真实意义,在“俗”的部分尽量美化、简化、净化。
葬式:关爱生命,生态安葬推动“厚养礼葬”成为一种美德
纵观我国殡葬历史,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丧葬观——厚葬观和薄葬观。厚葬是我国古代丧葬民俗的主流,基本上主导着我国的丧葬民俗。薄养厚葬的丧葬习俗,也在中国社会中长久以来存在着。
民俗专家、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胡阿祥说,其实老人生前都希望得到子女的关爱和照顾,晚辈在亲人生前应尽心赡养,让他们颐养天年,死后丧葬祭祀则可尽量从简。如果对亲人生前关怀不够,即使厚葬厚祭,也难以真正体现孝的真谛。更重要的是,奢华繁杂的丧葬祭奠,只会助长铺张浪费,催生相互攀比的歪风。
“百善孝为先,对去世的长辈,‘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理所当然。若以‘厚葬厚祭’来体现孝心,则是对传统孝文化的误读。”胡阿祥认为,“厚葬厚祭而丰不如养之厚”,发扬孝道应弘扬“厚养薄葬”的观念,多一些生前关爱,少一些逝后攀比,这应该是殡葬习俗发展的趋势。
文明的最高境界是“利他”,在生死观的问题上,最文明的思想行为就是“生而利他”,“死而利他”。与厚葬相比,生态安葬作为一种新型丧葬方式,正在为更多国人所接受。这既是出于对土地与资源的过度消耗、绿色发展的现实考量,也是对丧葬习俗的引导,回归“厚养薄葬”的孝义本身。
早几年间,著名媒体人吴晓平的许多亲人都以生态葬的形式安葬在雨花功德园。他说,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厚养礼葬”,说得通俗点就是死人不要跟活人争地,这不仅节约用地,而且还符合生态葬的主旨,“这里这么美丽,以后自己的‘身后事’也会选择树葬的方式。”
省殡葬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厚养礼葬”是一种美德,特别是在环保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的今天,推行绿色殡葬和文明祭祀,既顺应环保趋势,也符合节俭美德。传承孝道文化与移风易俗并不矛盾。
祭奠:礼敬生命,网络祭扫让逝者的生命与精神得以永恒
多年来,我市在殡葬行业中逐步推广生命教育,厚养礼葬、移风易俗、文明祭扫、生态节地葬等方面的内容,让生者感观生命真正的意义。
如何看待死,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生。我市尝试开展各种新式的纪念方式,比如音乐追思会、社区集体公祭、诗歌朗诵会、寄送天堂卡片等,让人们与逝去的亲人作平静的“对话”。这样的清新之作,表现出现代生命礼仪。
除了常规的文明祭扫,这些年清明祭扫方式更趋多元,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通过“网络墓园”、“云祭扫”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各种科技手段层次不穷。比如,为逝者建立一个虚拟的网上空间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将逝者的影像资料、生平介绍、重要文献等与逝者相关信息上传网络,建立逝者与生者的虚拟联系,逝者的音容笑貌,亲人的不尽哀思,都可转化为多媒体文件,永久保存,无限扩容,使他们永生在互联网上;将逝去的人带入数字化表达的想法已经可以实现。
网上祭奠的兴起,也反映了中国人更加豁达的生死观,礼敬生命与时俱进。
“网上纪念的生命力在于尊重习俗、提升习俗、改变习俗,它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为亘古不变的终极人文关怀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尤使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在网络时代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升华,让逝者的生命与精神得以永恒。”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友华教授说。 (南京日报)